2015-01-01
    Venture│创业,过把瘾就死?

    创业路上,成功者有,失败者也有,但现实不容失败者发言。于是乎,失败和低落都最终未能走入公众视野了,而对那些创业成功者,他们的艰辛少为人知。社会是浮躁的,所见都是成功者,这成功带给青年的魅惑。就设计师来说,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程的无疑才最有发言权。而围绕创业话题,他们的态度是鲜明的,有的持肯定支持态度,但另一部分却并不提倡。就设计师创业,青年建筑师庞博说的好,他说:没有人有责任和义务用年轻的生命去实践别人的梦想。而对于创业时间更为长久的设计师刘赋荣和彭彤来说,他们尝试过创业的艰辛,如今再让他们选择,他们无疑认为:如果创业之初有好平台,自己也不会再想创业。设计师胡斌创业已经十六年,他对创业的理解又有不同。在他看来,创业不仅仅是自我能力的证明、现实功业的建立,而更应该是设计师对于自我的认知。
    他认为创业不创业不是首要的,重要的是每个设计师能够了解自己,恰当做出事业人生的定位。因为作为设计师来说,有能力做好设计是本职内的工作,而设计之外是否还有管理和运营能力,这则是另外的事情了。就年龄来说,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之前,青年人为激情理想驱动,这是创业的高潮期。对他们来说,人生核心的竞争力便是喜爱。所以,尽管创业路上百艰难,创业路上魅惑多,设计师李凌仍认为:只有喜欢,人才不会迷失,才不会心有旁骛。关于创业来说,胡斌也给出了折衷建议,即利用好的平台先学习后创业。甘健平、何礼两位青年设计师正是经过长久学习才最终创业的最好例证。
    对创业来说,激情或喜欢远远不够。创业路途漫漫,每个选择创业者最终都要面对各种困境,面对自己的孤独。因此,创还是不创首先便是大问题,只希望不要“过把瘾就死”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庞博:创业须担当

     

     

    年龄:32年

    创业年龄:31岁

    公司名称:博蓝建筑设计

     

     

    我出生在建筑世家,爷爷学的是桥梁,父亲搞的是基建,叔叔在辽宁水利设计院任总工程师。大学我在国内念的,毕业那年在辽宁省设计院上了一年班。之后我就毕业旅行到了重庆,只剩500块。然后我就结识了海石设计院(卓创国际前身)的卢菁,他是我的伯乐。我当时就想在海石赚2万块钱,然后拿钱到西藏接着玩,不想工作。

    卢菁是我很好的朋友,那时我还住在他们家里。但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对,我们的想法还是不一样。在卓创国际上了两年班,之后我就出国读了书直到2012年9月份回国创立了博蓝建筑。

    寻找平衡点

    为什么市场不好情况下我选择创业?就是因为之前没我做过恶劣的房子,所以其实我今年产值还不错。

    以前房子盖出来就会卖出,但随着地皮越来越贵,房价上涨,很多人会选择性购房,希望自己拥有更漂亮的房子。目前中国确实该调控了,这个调控对未来中国二十年建筑业的发展是非常好的,这会给年轻人很多机会。

    就国内建筑师来说,分为两种:一种是完全服务型,像第三产业,是“跪式服务”;还有一种是让业主必须欣赏自己的方案。我就觉得这点很奇怪,一个设计师凭什么别人必须欣赏你的案子。一个业主可能倾一生积蓄做一个案子,难道你不该倾听他的要求么。我不想极端,所以我的梦想是做第三种人,找一个平衡点。

    缘何注册美国

    回国两年,发现国内最大问题就是很少有人真正持续热爱建筑,很多人是以这个为谋生方式。我的公司是在美国注册的,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如果是在重庆本地注册公司,你去接重庆好的方案会受到市场的挤压。没有办法,我只能在国外注册公司。

    为什么重庆建筑是美国人做的,为什么本土建筑师不能参与呢,这就是中国建筑界之怪现状。区县项目重庆做,重庆项目上海做,上海项目外国做。因为作为国外设计师,即使案子做差了也没人追究责任。但这么好的机会,如果政府真正用一些调控手段,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,这给本土建筑师会是非常多的机会。为什么大家要互相欺骗呢?我当时就想,我要用十年做一个真正的建筑事务所。

    合伙与管理

    我现在是只有二三十人的中小事务所,合伙人制。谁优秀谁来领导,这非常关键。领导者和决策者不能怕别人超越自己,我们还年轻,很多人比自己厉害。不能自欺欺人,你得承认自己的不足。这个事务所的管理就是公平、公正、公开,这是很俗的话。我不是学管理的,但我很多同学学的是金融,他们会帮我料理一些事。我这边慢慢都变成经济人制了,在外面我的项目经理都算我的经济人,

    作为合伙人、董事会成员,每个月、每季度、每年我都会发表演讲。其他时间我就天天画图,其他事不管。作为一个老板,干不了的事不要干,否则越干越糟。能干什么第二位的,第一位是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。

    诱惑与责任

    很多设计师说甲方骗我,我说其实很多重庆设计师在骗甲方,最后做出来项目50块钱和20块钱却是一样的。现实中这种诱惑很多,我也遇到过这种诱惑,但我在努力打压这种贪欲。甲方说庞总,我看好你,我给你重庆市场最高价50块钱。第二天又有人来找我,说庞总再接一个业务吧。现实诱惑一出现,职业道德就会出现问题了。谁都喜欢金钱,我愿意直面它。但这只是暂时的,是烟花一瞬。要想做到道德,那就得把欲望降低点。

    其实我们这代人对社会是负有责任的。我不想移民,不想离开国家。我希望有一批有理想的建筑师,成为行业和国家的栋梁。我要通过案例证明给这代建筑师看,才华是有用的,努力是有用的。我要给大家证明中国建筑师并不差,中国建筑师比国外建筑师还要有智慧。

    "创业

    何礼:十年磨一剑,已到亮剑时

     

     

    年龄:32岁

    首次创业年龄:28岁

    公司:重庆面面观室内设计有限公司


    总的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。

    高中时候喜欢一个女孩,弹钢琴的。那时觉得自己追求她可能还差一些东西,就跑去学了美术。高考没报考美院(四川美术学院),但很幸运,美院把我录取了。进入美院,最开始学平面广告。学了两年,大三时候就不想读了,通过各种关系方法,转到了室内学习。

    转到室内后的学习没有想象中顺利,老师一开始就把我当大三室内学生,上两天课就开始布置作业,我都不会做。大四就是实习了,我非常彷徨,找实习单位,很多都说:你留个联系方式,到时通知你。

    那时我们班有个成绩不错的人,他说认识一个“老师”,跟了几年,问我有没有兴趣去那儿试试,他毕业后想跟叔叔到贵州开公司。那是2004年,当时我抱着瞧一瞧的态度第一次见到对我人生影响重大的老师——尹老师(CIDEA联席会长尹端)。他刚从外办事回来,那时候尹老师还年轻,四十几岁,身体非常好。认识之后,尹老师就给介绍我的那位同学布置工作。尹老师拿出设计稿,我一看全是他的手绘,宜宾海关的建筑设计。说实话,我在美院看过很多老师手绘,但尹老师太“牛”了。于是我就决定留下来,好好向他学习,这一待便是十年。

    跟着尹老师做项目,一会儿规划展览馆、会展中心,一会儿三峡博物馆,一会儿江北机场T2B、T2A,根本就没有小“玩意儿”。我当时是学徒,软件也不太熟。尹老师专业能力太强,我跟不上他的节奏。很多东西都得现学现用,CAD是我一晚上学会的,建筑方面的知识除了从尹老师身上学到一部分,另外就从建院收教材自学。后来尹老师跟港鑫合作,我就和他一起进入港鑫,开始是打杂,需要画图就画图,需要晒图就晒图。几个月后,第一个做方案的机会来了——重庆发改委项目。在做该项目时,我很积极,做了两套。其中一套成了中标方案,从此我就摆脱了画图命运。2006年之后尹老师就不让我画图了,跟着他一起做设计。接下来我们通过设计获得了重庆一系列大的项目。2008年到2010年,公司每年产值都达几个亿,到达巅峰的公司开始转型,更上了一层楼。

    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设计,我和尹老师加入了博建,工作中大家都干得很愉快,比较充实,我们常常会为了设计上的一个突破开心好几天。尹老师已经戒酒很多年了,而这时候,他都会主动要点酒,开心一下。博建设计公司是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公司,公司不仅提供国际一流的设计服务,也为广大设计师提供很多投资机会,这一点很难得。

    我一直没有刻意规划自己的事业,到什么阶段就做该阶段的事。到如今,我想我该独立做点事情了,尹老师也非常支持。十年磨一剑,总得要亮亮剑吧,所以我成立了现在的公司——重庆面面观室内设计有限公司。取名“面面观”,意思是希望做事看问题要多方面、多角度分析。做设计是没有标准的,更多是在探讨、在匹配,找到符合各自诉求的平衡点和价值观。

    "创业

    甘健平:我的被动创业

     

    年龄:32

    首次创业年龄:26

    公司:重庆汇意堂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


    我是在别人的推波助澜下,被动走向了创业之路的。

    美院毕业后,我就进入家装公司实习,每个月工资200块钱。刚到公司时,我只有端茶倒水的份儿,根本谈不上做设计师。不过通过一段时间学习,加上公司很多同事的帮助,自己也就渐渐了上了手,一年以后,我便成为骨干设计师。

    那是2005年底,我的职业生涯有了第一次转折。那时我和我的部门经理关系特别好,从实习生到骨干设计师,他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,我也一直很感激他。后来突然有一天他告诉我想自己开家装饰公司,问我要不要跟他一起。出于平时交情较深,我就没多考虑,反正他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。接着他又招聘了十来个人,在美美百货楼上把公司开了起来。我们理念一样,公司虽小,定位要高,所以专做高端别墅,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志同道合吧。

    开了一年多,我那个朋友去了趟越南(那边盛产红木,也有很多手艺精湛的红木家具工厂),回来之后他便迷恋上了越南红木家具。心情就开始躁动起来,萌生出想要做红木家具店的想法。而且说动就动,他每天都忙于红木家具店的事情,装饰公司逐渐被他冷落了,甚至于后期他将公司的所有事情全部都丢给了我来打理,自己也很少出现。

    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,老板长期不在,公司管理就开始混乱,员工的心也开始涣散,逐渐就有人离职。后来我打电话给他,问他是不是不想开设计公司了,他没有正面回答,只让我先顶着,说现在也没有想好发展方向。就这样,时间一天天过去,公司渐渐散了,我都看着员工一个个离开,最终剩我一个,但我每天还是一样上下班。持续四天那个下午,公司电话响了,他打来的,我接了,他没想到我还在,声音哽咽了一会儿后跟我说:“明天你不用来上班了,我不想再做装饰公司了,太累,我想搞搞其他行业。”“哦,知道了”,然后我在游离状态下收拾行李,关上公司大门。我,失业了。

    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折同样突然。第二天,原先离职的同事知道了消息约我出来谈。他们不久前已经成立了一家新公司,现在是正式通知我,邀请我入伙,当老板。我在还没有从悲愤中回过神,却一下子又成了老板。说实在,当时我有点恍惚,觉得不可思议。那是07年夏天。

    到09年,公司已经做三年了。合伙创业很不容易。由于大家的价值观不一致,期望值不一样。做到后期,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。可能是我的问题吧,我一直很强调和坚持我的设计理念,而合伙人认为,从公司经营角度考虑,坚持设计付出的成本更多,没有办法实现利益最大化。就这样,分歧越来越大,从原本的四个合伙人,演变成三个,两个,直到最终散伙。我再次失业........

    结束以后,我思考很多,觉得创业太累了,又不愿进公司受约束。于是我做起了自由设计师,就这样忙碌的晃荡了一年左右。有一天,一个老客户约我喝茶,聊了很久,说到我的事业,他说:“你这样年轻,不应该一个人晃荡。还是应该做个像模像样的公司,有个自己的团队,才能做更多更好的设计。”巧的是,在此同时,一个我多年的兄弟也产生了创业的想法,他找到了我说:“你带着我,我们一起搞个设计公司吧。”于是在大家支持鼓励下,我逐渐动摇了。但合伙创业前,我对合伙人提了前提:“搞也行,公司必须我说了算,哪怕公司做亏了都必须我说了算。”(我只是想让公司纯粹一点,决策人太多,并不利于公司的统一管理,这是我得出的经验。)他同意了,就这样,2010年我成立了汇意堂设计公司,又当上老板了,直到现在。

    我这人没太大抱负,不想把公司做很大。我一直在控制公司人数,拥有几十人上百人并不是我理想中公司的状态,我不具备这个管理能力,人多了事儿也就多。我就想像现在这样:建设一个满意的团队,做点甲方满意的设计,出点自己满意的作品,赚点小钱,这种状态很爽。不用去想下一次转折在哪里.......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© Blue Architects